代表热议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让工匠人才“走红”新时代
(相关资料图)
“上级工会可以重点指导龙头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建立一批工匠孵化工作室,发挥工匠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培训、难点攻关等,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10月10日,在中国工会十八大贵州代表团小组会议上,首钢水钢集团职工董事、工会副主席王海益代表分享了所在企业培育工匠人才的好做法,并提出建议。
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会场内,代表们热情高涨,围绕如何引领更多人走匠心筑梦、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分享经验、出谋划策。
技术工人“走红”,技能之路越走越宽
技术工人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这是会场上多位工匠代表的切身感受。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贡献。”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电焊班班长易冉代表在大会报告的这段文字下面画上了重重的一道线。
从2000年走出技校大门的“小白”,到成为知名“女焊花”,易冉凭借高超的电焊技艺闯出了一片天地。她觉得自己有着生逢其时的幸运:“在这个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我们才有机会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
2011年,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在株洲市总工会支持下组建易冉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10多年来,工作室培养出电焊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93人。
“现在,技术工人越来越受重视,我将依托劳模工作室和自身的技术优势,继续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传帮带。”大国工匠,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技术推广分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首席技师谭文波代表说。
深入推进“产改”,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怎样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少代表带来了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我们多年来坚持自办职工技校,将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现在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还在实习阶段就有不少单位来‘抢人’。”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谢国强代表跟记者分享了企业开办职工技校的探索。
谢国强建议,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向,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易冉认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聚焦在班组。她建议工会推动加强班组建设,以工会工作者、大国工匠、优秀班组长为师,引进先进技术,轮训班组长,进而带动大批高技能人才成长。
福建三钢集团公司工会主席周军代表建议改进技能评价方式。他认为,一些岗位因设备改造、技术整合等原因导致原有岗位工种设置与实际情况不符。他建议,工会推动有关方面及时对现有岗位工种设置进行调整和认定。
王海益分享了所在企业的好做法。作为贵州省“产改”试点单位,近年来,水钢集团公司工会构建了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系,还设立“工匠助推基金”,培养出一大批工匠人才。
“我们去年设置了职工创新补助资金,今年准备构建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基础信息系统和快速服务系统,并建设‘专家+工匠’创新集群,建立技能技术双导师团队。”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田维军代表表示。
增强获得感,让“工匠风”成为时尚
大会报告提出,“建立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推动落实劳模工匠待遇,提升劳模工匠地位”。对此,不少劳模工匠代表、工会干部代表倍感振奋。
“建议提高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定期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兰代表建议,鼓励企业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技能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
谢国强建议,加强工会与企业沟通,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际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新垓代表建议,健全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全面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为工匠人才办理发放智能识别身份的工匠卡,在公共交通、看病就医、文化旅游等方面享受相应优待政策;通过设立国家工匠日、开设工匠车站等形式,广泛宣传工匠典型,让“工匠风”成为时尚。(记者 徐新星 陈晓燕 王群 李娜 裴龙翔)